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商业

洞察产业新视角,四象科技全国房地产建设指数领航B端赛道

2024-04-16 11:08:58 来源:商务财经网

  “2014年,国外某遥感卫星数据公司首次尝试通过卫星图像分析停车场中的车辆状况、数量和时段,同时调用谷歌街景地图,来观测并分析每个零售商的商业表现。基于对该零售商停车场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大胆预测其三季度销售额是25.6亿美元,该零售商公布财报时的实际数据是25.99亿美元,误差非常小。”

  这是一笔有关遥感卫星数据与经济效益的精准计算,也是遥感卫星技术在国际金融投资领域应用的首次尝试。

  当国内商业遥感卫星数据的覆盖从城市灯火的星光璀璨到基建工程的如火如荼,从大宗商品的精准监测到国际航运的定位分析,再到工业生产的活跃跟踪等,已经陆续衍生出城市夜间灯光、建筑工程、路网工程、大宗商品、航运物流、钢厂生产、工业生产、房地产建设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数,遥感数据服务于经济板块的想象力也一再被拓宽。

  时间正陆续向业内传达:地球上活跃的无数微小像素,经卫星遥感技术,最终汇集成演绎人类活动和地表变化潜在规律的各类数据指标。

  占在开端,站在需求端

  “能不能在建筑工程数据中将与房地产相关的数据单独提取出来,以便进行更详细地分析?”

  就在2022年上半年,有关部门关注了北京四象爱数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四象科技”)的建筑工程建设指数产品,希望对他们关注的烂尾楼情况进行监测跟踪,通过对建筑工地的施工状态和材料设施等的影像变动情况,及时发现部分已经停工的工地,为政府决策和下一步的工作部署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国内某地产项目2019年3月/2020年5月建设状态对比图)

  这一需求,隐含了怎样的市场预期?

  近年来,我国的实体经济正在呈现逐渐恢复,持续改进态势,而房地产做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供需格局在近几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仅从卫星图像上看到的建筑或者工地概貌的成果反馈,已经无法满足房地产链条市场主体对工程变化以及进展的监测需要。

  四象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市场官刘雨婷告诉泰伯网,“一方面,有些项目会展现出‘表演式’复工状态;另一方面,用更细的颗粒度去分析整个房地产市场数据已经是市场所需。”

  事实上,为防止房地产行业的“硬着陆”,政策层面始终延续宽松基调,尤其是认房不认贷、房贷利率及首付比例下降等一揽子政策持续释放改善性需求。在近期备受关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房地产领域的表述,大部分是放在“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的框架下进行的。

  然而,在数据层面,目前关于国内房地产行业的统计指标大多集中在房企端和销售端,通过统计房企数据和销售数据衡量房地产市场的整体表现和趋势,数据结构比较单一且存在一定人为干扰因素。例如在房地产的开发阶段,市场上可以用于参考的数据屈指可数,且普遍存在着数据标准差异、统计方法不同、年底结算影响、时效性滞后等痛点。

  也正是因为市面上大型上市房地产企业及其产业链相关企业的业务遍布全国各地,卫星遥感数据的广覆盖、高效性和性价比高等优势才愈发凸显。不管是靠人力的线下调研,无人机还是摄像头等传统数据收集手段,其所能够获取到的数据样本往往集中在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管理规范的地区,因而经常出现“幸存者偏差”。再加上,疫情等突发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少金融投资机构内部研究员的传统调研方式(大部分为线下)甚至一度失效。

  与传统数据统计方法不同,遥感卫星对于工地施工等地表现象变化的观测不需要任何地面设备的配合,且具备探测范围广,采集数据速度快,信息客观准确等特点,多期影像串联在一起进行对比,可以很好地反映地面事物的动态变化趋势,从中发现异常信号的端倪。

  由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四象科技“全国房地产建设指数”产品应运而生。该产品通过采用更高分辨率的光学遥感卫星数据,定期对中国20座超大、特大、大型城市中的房地产施工项目工地进行面积与开发进度精准监测,高效直观地为房地产项目实际情况与产业行情分析提供决策依据。

  相比公司早前发布的第一代产品“建筑工程建设指数”,“全国房地产建设指数”对监测目标进行了更加精确的区分和定位,针对目标城市中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安置房、棚改项目等不同性质住宅进行进度监测和筛选统计,监测状态涵盖但不限于拆迁安置、土地平整、主体建造、封顶完工和项目交付等阶段,更多是基于项目所产生的实物工作量来推算项目所拉动的投资规模和消费增长。

  刘雨婷介绍称,“全国房地产建设指数”涵盖土地平整、主体建造、封顶完工和项目交付等状态指标,且覆盖了全国主要大中型城市,与房地产行业相关的金融投资产品价格联动性更为明显。“先前分析一个区域内的建筑工程数据,可能会涉及到上百个工地在建设状态。如果只监测其中的房地产项目建设信息,可能仅需要分析数十个工地。但如此一来,房地产建设指数的精细化程度要求会更高,包括数据源的精度要求、算法的准确性,都将体现在最终的统计数据上,甚至能聚焦到某一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而预判其股票和债券价格的走势。”

  (北京市某地产项目2019年5月/2019年9月/2020年5月建设状态对比图)

  标准化产品才是遥感数据服务的出路

  不论市场是平稳还是在波动,投资者及相关行业用户均可将卫星遥感服务作为重要的技术手段,更高效、直观、精准地分析房地产项目实际情况与产业行情。

  与各需求方对房地产经济的高度关注同步,已经陆续有遥感数据服务商参与到建筑工程等经济监测服务之中。

  继2022年发布“建筑工程建设指数”和“路网工程建设指数”后,蔚星科技也于去年9月份通过提供高清卫星图像与相关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对单个项目(含住宅及其配套商业建设)进行建模施工分析。

  不过,提供类似服务的其他企业大多仍以单个案例的形式呈现,尚未形成体系性的指数产品。

  就在今年年初,长光卫星则发布了“吉林一号”重大建设项目智能监测解决方案。据泰伯网观察,该类方案偏向G端市场,从公开渠道暂无相关中标信息。

  在项目介绍中,上述方案明确面向发展改革、统计、金融等领域的重大建设工程监管业务需求。

  几乎同期,世纪空间也陆续取得基于卫星影像平顶建筑物顶底偏移校正方法、建筑物矢量化简、自动提取建筑物轮廓等相关专利。

  “更多参与者的涌入,证明了赛道的方向可行。”刘雨婷认为,B端市场广阔的市场空间一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参与者。为此,四象科技投入了大量研发精力,从经济金融领域的实际需求出发,正在逐渐建立一套标准化、通用化的数据产品体系——让客户感到“便宜简单又好用”,是其一直努力的方向。

  刘雨婷解释称,“在行业早期,大家以项目为主,标准化的遥感产品反而很少。但实际上,标准化的数据产品是非常好的商业化样板,会衍生出更多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服务能力。”

  公开资料显示,四象科技现阶段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伙伴包括国泰君安、混沌天成、南华期货、中金公司、招商证券等机构,其遥感数据产品已先后登陆Wind金融终端、同花顺iFinD平台、Neudata数据平台、新华财经APP、上海数据交易所、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等全球知名金融信息服务机构和数据交易平台。

  增量市场在B端

  打造标准化遥感产品的关键在于,在可控的成本内能获取足够丰富的高质量卫星数据源,以及精通遥感数据处理算法和数据分析的研发技术团队。

  2023年7月,四象科技多源遥感卫星星座在太原成功发射,包括AS-01号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AS-02号光学卫星、AS-03号红外卫星。3颗卫星相互配合可综合性获取同一地物的多种要素,开创了国内“SAR+光学+红外”同轨多手段遥感卫星星座的先河。

  (四象多源遥感卫星星座发射现场图)

  以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和数据分析为支撑,以四象科技为代表的商业遥感服务商在进一步挖掘并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层面变得更加游刃有余。

  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宏观经济指数产品的受众群体在不断扩大。刘雨婷坦言,“最开始,我们跟券商合作居多,主要辅助研究员进行相关行业研究。后来逐渐会有一些买方基金的投资经理通过研报数据的渠道找到我们。目前,指数产品已经跳出投资圈并触达到了一些行业内的企业,以及相关的政府部门、经济类的研究院校等。”

  这,也是四象科技房地产建设指数抢跑一年的截面缩影。

  得益于自有数据源,四象科技更加坚信,To B才是未来遥感数据的最大市场。刘雨婷表示,依靠自己的卫星,公司已经接到不少商业订单。“纯粹从数据订单来讲,自去年年底到今年2月底,已经累积有千万量级的增量订单。其中,仅卫星本身的数据销售增量,已经覆盖了原先大量的数据采购成本。”

  但显然,从G端市场的思维转向B端也并非易事。“G端的需求相对稳态,没有太多的新增需求,产品形态比较简单,以图像信息标注为主,更接近看图说话的形式。而企业端更需要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比如产品如何与公司业务相契合,怎么有利于公司赚钱或者省钱,产品最好能将图像直接转化成定量的数据和结论性文字,让客户一看就懂,上手就能用,而不需要学习任何额外的遥感专业知识。如果沿用服务G端市场的传统思维,很难满足企业端对效率、准确度以及性价比等方面的要求。”

  为了避免指数产品质量下降,或者出现产品断更、延期交付等情况,四象科技早在自有卫星设计初期便下了不少功夫,按照“从服务项目转向寻找产品”的逻辑进行布局。“每颗卫星在诞生之时便确定好了主要的应用方向,并在早期的设计参数上考虑相应应用领域所需数据该具备的特性,从而确保产品研发和生产与上游自有数据产生良好的适配性。”

  一边建设自有数据源能力,一边增强公司解决方案的能力,在标准化需求的良性增长之下,四象科技今年数据服务类的业务增速明显超过其他业务板块,而其不断拓展的遥感卫星指数产品,成为了公司触达各类行业用户的重要流量入口。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意见反馈 合作伙伴

东方企业网所刊载内容仅供之知识传播,产权为香港东方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东方企业网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号

Oriental Enterprise 东方企业网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常年法律服务:北京市智舟律师事务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至邮箱:dfqyw@dfqy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