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物

柳传志、张近东、张一鸣 改革开放40年创新者图鉴

2018-12-12 18:50:20 来源:财联社

  财联社 10月,“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出炉。柳传志、任正非、马云、张近东、马化腾等一批知名企业家上榜。

  一晃40年过去了,今日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溯40年改革开放之路,不免感慨道阻且长,但同时亦涌现了一批批优秀的企业家,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与时代的潮流碰撞,不断突破边界,在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也推动着中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有媒体用特定年份为标志,将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企业家划分为:84派、92派、99派,以及最新的15派。

  这些企业家与时代搏击的身影,虽不总一帆顺遂,却一直是无畏的,但无论成功或者倒下,他们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拼搏精神,都值得细细品味。

  84派从无到有的开拓者——柳传志

  1984年小平同志第一次南巡,形成了以柳传志、鲁冠球、张瑞敏、王石、任正非为代表的84派,这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

  84派面临的中国经济状况是从无到有的阶段。彼时商品的丰富度和各种经济制度建设,极其匮乏。

  他们必须从无到有地把握住中国短缺经济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联想的柳传志是84派的代表,在计算机所工作的14年时间里,柳传志除了感觉到单调、枯燥之外,就是见到大量科研成果最终被锁在抽屉里的尴尬现实。

  

 

  因此当1984年,所里的领导向柳传志征求“是否带队搞个公司试一试”的时候,柳传志毫不犹豫的答应了。20万的启动资金虽说是巨款了,但柳传志面对的是一个巨大市场的空白荒地,没有人能告诉他到底该怎么做。

  任何伟大的事业总是从微末到庞然。

  权衡再三之后,柳传志最终选择了为IBM做代理这一“贸工技”的商业模式。这是他唯一能够把握住的生意了,由此奠定了联想的事业的开端。

  但那个时代遇到的困阻不是单一的,而是来自四面八方。

  有次国家体委要购买12台IBM微机,但体委用来购买微机的钱都放在中国仪器进出口公司,而后者手上握着事关生死的“进口许可证”。

  当柳传志到“中仪”公司时,却因为自己IBM代表的身份,被工作人员以“外商不准进入”为理由轰了出来。

  这种意识和制度的匮乏可能比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加难以应对。

  其实联想能够在那个时代崛起,除了因为占据了空白市场的红利,其在产品的质量、公司的管理,以及技术研发上的提升是三个关键的因素。

  而后来柳传志和倪光南的老板与总工之间的分歧,是那个时代对于到底是走技术研发路线,还是走市场路线的探讨,柳传志用技术和市场兼容的方式给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成为了改革开放历程中高新技术企业的模板。

  84派企业家们在中国经济的荒芜时期做出的种种探索和努力,成为了改革开放历史上的浓重一笔。

  92派张近东的零售变革与创新

  1992年,邓小平二次南巡之后,下海创业的欲望涌动在每一个胸有抱负的人心里。

  在“南巡”当年,至少有10万体制内干部纷纷下海,更遑论于民间。

  他们满怀革命浪漫主义情怀,一头扎进变幻莫测的商海洪流中。

  著名的92派企业家便诞生于此背景下。

  彼时中国大地上,竟然也出现了同美国西部淘金热一样的盛况:“士兵离开了他们的营房,仆人离开了他们的主人,涌向金矿发现地,农民们典押田宅,拓荒者放弃开垦地,纷纷前往加利福尼亚。”

  但创业从来不是简单的靠着一腔热诚就能够成功,对于市场和消费者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应对不同时代的变革要求才是成功的关键。

  苏宁的张近东是92派企业家的代表,作为上世纪90年代创业者典范,张近东用自己的方式推动了中国零售业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的时代,苏宁通过及时而贴合时代需求的变革一直在零售行业保持领先。

  

 

  1990年,张近东27岁。他于这一年的12月26日,在南京成立了一家专营空调的小公司——苏宁交家电有限公司。

  那时候,改革的风虽然已经在全国各地吹拂,但是现实中依旧有许多不能理解的桎梏。

  拿空调来说,这个彼时的稀缺品总像应季的水果一样,总要夏日有需求的旺季才会开足马力生产,但往往消费者总是求而不得。

  面对这一现象,张近东进行了逆向思考,最终推动流通领域出现了“淡季订货、反季节打款”的新模式。

  这种模式让流通企业通过自担风险,主动投入资金让厂家有能力进行备货式的生产,增加渠道中的库存,然后再转移到销售旺季的时候释放。

  回过头来看,这并不是复杂的创新。但是放在特定的时代之下,就能够彰显其价值,在那个刚刚懵懂开化的时代,没有人愿意先担存货的风险,但明明市场是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

  对这种矛盾点的质疑,并率先提出解决方法而后再去坚定不移的做,一直贯穿张近东的商业生涯,也解开了中国零售业的诸多死结。

  对空调服务的创新亦如此。

  90年代初空调行业“重销售、轻服务”。但张近东却持相反看法,空调不像其他家电,在出售时只能算一个半成品,只有经过配送、安装等环节,消费者才能真正地使用和享受空调,而且需要后续的保养和维修。

  这种一体的服务今天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但在当时,苏宁开创的是家电行业专业自营服务的先河。

  1991年,这支上百人的专业自营服务队伍,是所有苏宁用户的定心丸。从空调送货、安装、维修、保养全系列售后服务,用户记住了苏宁,整个零售行业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

  2000年前后,苏宁的空调业务卖得红红火火。但是随着改革进程的加深,消费者的需求来到了全面爆发的当口。是做小而美的空调业务自得其乐,还是断臂求生全面拥抱改革?

  面对变化的时候张近东极少犹豫不决。

  于是苏宁砍掉50%的批发业务向综合电器连锁零售转型。并且在1998年,苏宁于南京新街口开出了当时中国单店营业面积最大的综合电器店。而张近东沿循这一模式,将门店开遍了全国各地,由此上演了一出家电零售渠道之王的故事。

  但张近东和他的苏宁故事的高潮是2009年开始的。

  2009年张近东决定转型互联网,2010年苏宁易购试运行,拉开苏宁向互联网转型的帷幕。和苏宁同时成长起来的零售巨头们大抵不会想到,再过几年繁荣的传统零售将会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繁华落幕,而他们也必须为预见不到的变化而亡羊补牢。

  

 

  2011年,张近东带领团队喊出“再造苏宁”的口号。苏宁围绕互联网零售,开启了第三次创业。

  谁也没想到,张近东能有那么大的决心,因为彼时互联网虽强但到底怎么样加持到实体经济身上,没谁想清楚了。

  张近东想清楚了:未来的零售模式互联网和实体都不会消失,但也都不会独立存在,苏宁线上线下结合的智慧零售模式才是未来。

  在这次苏宁最大的改革进程中,张近东把握好了收和放的尺度。他知道互联网有巨大优势,但也不妄自菲薄,同时坚守线下的传统优势。

  互联网是工具,不是一切。工具从来没有万能的,线上虽然买着方便,线下的体验却是硬伤。因此苏宁所有的改革,无论什么形式,永远都在围绕着“体验为王”的宗旨。

  到今天,传统零售巨头苏宁保持了线下第一、线上前三的领先优势便是对智慧零售转型最好的回答。

  苏宁的三次转型也折射着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零售企业的变迁,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传统零售时期,还是现在智慧零售,苏宁都以高效的创新保持着行业的领先。

  15派张一鸣:极致产品力的夹缝求生

  改革开放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特征和形式。

  99派企业家依托互联网技术将万物互联变成了现实,互联网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BAT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而在巨头林立的夹缝中找到新机会的15派企业家代表着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创新精神。

  滴滴的程维、今日头条的张一鸣、美团的王兴。他们都在传统巨头的夹缝中找到了自己的土壤和用户的需求点所在。

  

 

  技术狂人张一鸣是15派的代表。

  张一鸣的字节跳动公司,以极致产品力著称。今日头条上线5年,日活达到了1.2亿,平均使用时长76分钟;短视频应用抖音也全面俘获年轻人,不到2年时间全球日活飙升至1.5亿,一半用户年龄在24岁以下。

  这些爆款应用强如BAT也多是求而不得的,但张一鸣推出的每一款产品都似乎能够抓住用户的心。

  这与其对于用户心理的超强把握分不开。

  张一鸣把人划分为两类:活在现实中的少数精英和围绕着一个东西转的大部分人。

  他表示,“少数精英追求效率,实现自我认知,他们活在现实中。但大部分人是需要围绕一个东西转的,不管这些东西是宗教、小说、爱情还是今日头条。用户是需要一些沉迷的,我不认为打德州、喝红酒和看八卦、视频有多大区别。”

  而技术狂人张一鸣,把这种对于人性的理解,变成头条系产品的核心:算法。

  这种基于用户兴趣和大数据产生的技术,能够精准的为用户推送最符合其口味的内容,而不需要编辑。

  但算法是双刃剑,大数据并非百分百的可靠,用户的需求带情感的复杂性,仅仅靠几个标签难以覆盖完全,一些低俗内容会在裂缝中溜走,去年和今年今日头条遭遇的连番监管,就折射出纯粹靠技术做内容类产品的不足。

  不过在进行针对性的政策补足之后,头条系依然散发着强大的生命力,俨然已经成为继BAT之后的又一个互联网巨头。

  而以张一鸣为代表的15派企业家,在洞悉用户不断升级的各种需求,以及中国互联网技术创新方向上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新进程。

  其实历数这些改革开放40年以来涌现的优秀企业家,无论是柳传志、张近东还是张一鸣,每一个时代总有一些人站出来,在激流中勇进,在逆境中向前,用自身的思考、勇气一点点的推动着国家的前进。而他们的故事,企业的故事,都将载入中国厚重的历史之中。财联社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意见反馈 合作伙伴

东方企业网所刊载内容仅供之知识传播,产权为香港东方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东方企业网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60845号

Oriental Enterprise 东方企业网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常年法律服务:北京市智舟律师事务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至邮箱:dfqyw@dfqyw.com.cn